文 | 潇湘十二楼股联社
编辑 | 潇湘十二楼
在中美竞争激烈、俄乌冲突陷入拉锯的背景下,欧洲突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“认真姿态”。过去它更多是追随者,如今却试图转身成为规则制定者。法国总参谋长的一句“我们不能再只是桌上的菜”,直击欧洲的战略焦虑,揭开了这场“身份转变”的序幕。
紧随其后,德国、意大利等国的领导人也接连发声,表明欧洲不能永远只是接受规则的“看客”,而是要争取成为制定规则的“玩家”。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:世界格局早已改变,如果欧洲不及时重新定位,就只能被动边缘化。
展开剩余82%这场“觉醒”并非一夜之间出现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近年来,中美俄的竞争愈发白热化,而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声音却被逐步削弱。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,2023年欧盟GDP占全球的比重仅剩15.4%,相比2000年下降了将近9个百分点。经济体量下滑,国际影响力随之被稀释,角色变得越来越模糊。
更糟糕的是股联社,欧洲内部矛盾频频显现。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不断强调“俄罗斯威胁”,而南欧国家如西班牙、意大利则更加担心经济危机。防务政策方向各异,能源战略更是分裂严重。2022年,欧盟对美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,大量制造业外流,美国成了最大赢家。
在此情势下,法国军方率先敲响警钟。法总参谋长布克哈德直言:“若欧洲不能积累起足够的战略重量,那就只能任人宰割。”这句话虽然尖锐,却点破现实:不上桌,注定只能成为盘中餐。
政治层面的警觉随之而来。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直言不讳地指出:“欧洲正在逐渐失去存在感。”而德国前总理德拉吉则强调,单纯依赖经济杠杆已不再可行,必须在国防投入上真正下功夫。欧盟委员会甚至提出在2025年前设立100亿欧元的“主权国防基金”,这笔资金规模足以表明态度——这一次,欧洲确实想“动真格”。
除了喊口号,欧盟也在付诸行动。从技术层面看,他们挥起《数字市场法案》的大棒,针对苹果、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发起7项反垄断调查,意在夺回数字主权。同时,数字欧元项目加快推进,试图在支付体系上减少对美元的依赖。
军事领域的动作更为显著。乌克兰战场的经验让欧洲意识到不能只靠北约“吃老本”。欧盟开始储备低成本、易消耗的武器,发展无人机和水下潜航器等“性价比高”的装备。最引人关注的是一支50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,计划在2025年投入部署。这虽然规模有限,但却是欧盟首次以集体名义建立军事力量,意义重大。
联合采购机制也在酝酿。欧盟设立了30亿欧元的弹药联合采购框架,试图解决以往“各买各的”效率低下的问题。虽然仍受制于27国一致同意的机制股联社,但至少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然而,困难依旧不少。比如在北约框架下,欧盟军备有75%依赖美国后勤保障,短期内完全“脱钩”几乎不可能。而能源方面,对俄制裁让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成本飙升230%,花了更多的钱,却没有带来理想的结果。
更棘手的是内部差距。德国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,而保加利亚不足1.2万美元,这样的经济鸿沟直接影响各国防务预算和战略共识。再加上复杂的决策机制,27个成员国想在一个重大军事提案上达成一致,几乎比中彩票还难。
目前,欧洲面临的是难得的战略窗口期。美国正忙于国内大选,不论结果如何,对欧洲的政策都可能更加工具化。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局,暂时难以全面扩展影响力。如果欧洲不抓住这一时机,未来十年极有可能被边缘化。
不过,要想真正“坐上桌”,关键还在于两个变量:一是法德能否重新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,二是即将到来的欧洲议会选举是否会被极右翼势力打乱。据预测,极右翼可能拿下超过四分之一的席位,一旦如此,欧洲的决策效率将面临严峻挑战。
在对外策略上,欧洲也尝试走“第三条道路”。一方面与非洲、拉美签订能源大单,例如与尼日利亚签下价值140亿欧元的天然气协议;另一方面推出“全球门户”计划,意在与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抗衡。但数据显示,目前该计划的资金到位率不足40%,存在雷声大、雨点小的风险。
乌克兰问题上,欧洲的立场依旧分裂。法国倾向“有限支援”,而波兰等国则主张“全力以赴”。战略理性与地缘焦虑的碰撞,使得统一立场难以形成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人口与创新力。预计到2070年,欧盟劳动力人口将减少18%;研发投入仅占GDP的2.1%,远低于中美。这些结构性挑战若不解决,再多的战略口号也可能流于形式。
总的来说,欧洲渴望在中美俄博弈中“占据一席之地”无可厚非。但真正的问题是,它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把牌打好。布克哈德的那句话揭示了欧洲的心声:不能再做“盘中餐”。然而,从“上桌”到真正当“厨师”,欧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这场全球博弈,节奏只会越来越快。欧洲必须果断,不能再犹豫。坐上桌只是开端,而非终点。如果未来几年不能在战略自主、科技主权和内部整合上拿出切实措施,那么最终的主导权,依然可能落在别人手里。
至于这一次股联社,欧洲究竟是“真正出手”,还是又一次“自我感动”?全球都在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